logologo
  • 幻灯二
  • 幻灯一

多元探索 深层次地融合——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综合材料绘画述评

发布日期:2025-02-22 05:08:47 文章出处:ld乐动体育

  综合材料绘画作品展”在山东美术馆开幕。本次展览不仅是对当前中国综合材料绘画创作水平的一次全面展示,更是对新材料、新工艺在绘画领域应用的深入探索和交流。通过此次展览,我们大家可以看到中国当代绘画艺术在综合材料使用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展览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5340件综合材料绘画作品,经评选,有220件作品入选,其中进京作品24件。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综合材料绘画作品展旨在鼓励艺术家通过多元材料的综合使用来展现丰富的艺术语言,表达对时代文艺需求的关切。展览展出的作品涵盖了纸、布、金属、玻璃、塑料、树脂、电子元件、胶片、灯光等多种材料,将自然、工业、科技与日常生活材料融入绘画,跨越了传统与现代的界限,丰富了传统绘画的表现手法,同时也开拓了新的艺术视野。多元融合与跨界表达使“材料”与“绘画”相结合的综合材料绘画门类展现出更为自由的表达样态,艺术观念的时代性、语言样式的多元性共同构建了新时代中国美术发展的审美品格。

  展览期间,吸引了大量观众前来参观,不仅有专业的艺术从业者,还有众多艺术爱好者和普通市民。这说明综合材料绘画已经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并受到了广泛关注和认可。此外,展览还举办了学术研讨会和艺术交流,邀请专家学者对展览作品进行深入解析,为观众提供了更为全面的艺术理解和欣赏角度。

  参展作品涵盖了不同题材、不同风格和不同技法,展现了当代艺术家在综合材料应用上的独特创意和深厚功力。从题材上看,作品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纪实性题材,也有表达个人情感的抽象性作品。与单一画种展览相比,综合材料绘画中呈现的主题更为多元,宏大叙事主题在占比中明显减弱,而对文化身份认同与展现的作品成为醒目的主题,在材料与创作手法上都显示出一种有别于西方综合材料绘画的艺术表现。“传统”“本土”“东方审美”等文化价值以符号的形式贯穿于整个展览,如肖希的《芥子园中的早春图》、吴震的《文明之光》等,传统的文化符号以重组的形式指向新的价值意义。对故去时光的留恋向来是可以慰藉心灵的情感归处,展览中与此主题相关的作品亦不在少数,如郑军德、杨中伟、徐华颖的《历历在“木”:对父亲的思念》通过对渐渐远去的木工工具的绘画式布局,传达出一种对于逝去时光的无限怀念,丁志伟的《大岳永泰》通过斑斓的色彩、壁画般的效果展现了万物和谐共存的自然之境,把关注的焦点转向对自然与生命的观照,使用“永泰”这一中国传统的具有吉祥与祈福意涵的词语作为作品名称,也体现了文化上的回归与自信。“家园”“故土”等一系列主题作品都在这一时空维度上展现着作者艺术观念的情感指向。对科技的直观体现既是综合材料绘画在材料表现上的优势,也是展现作品背后文化认同的重要价值方向,展览中材料意义上的“科技”与文化意义上的“科技”交织,也成为本次展览的重要主题之一。灯光、塑料、电子管等在材料上明显具有“科技”属性的媒介或图像上的“科技”所指共同展现着新时代社会发展背后的文化价值取向。

  丁志伟 (河南) 大岳永泰 综合材料绘画 200×240厘米 第四届中国美术奖·银奖

  从风格上看,本次展览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既有延续传统绘画语言的尝试,也有大胆突破传统审美范式的创新。在“综合材料绘画”这一艺术门类的界定之内,参展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依然都遵循了“绘画性”原则的规范,材料的多元并没有抵消“绘画性”语言的界限。王玉华的《共享和美》延续了其一贯的创作风格,厚重而流动的矿物色形成一种“凝固的水墨”的视觉效果,时间仿佛也被长久地保存于这种凝固之中,在接近于疏慵的画面意趣中饱含着作者对生命与时间的体悟,静穆与疏慵组织而成的画面经得起持久的凝视。本次展览作品中强调点线面、色调、构成等的作品占据全部展品的大部分。在技法上,参展作品展示了综合材料在绘画中应用的多种可能性,例如纸与布料的结合、金属与颜料的混搭、玻璃与自然物的拼贴、光效应的介入等等。这些技法的创新不仅拓展了绘画的表现空间,也使得作品更具质感和视觉冲击力。

  王玉华 (山东) 共享和美 综合材料绘画 240×240厘米 第四届中国美术奖·银奖

  本次展览的亮点之一就是综合材料在绘画中的创新应用。艺术家通过对材料媒介的重新解构与组合,创造出了全新的艺术形式和表达方式。一些作品大胆地将非传统绘画材料引入画面,使得作品不仅在视觉上更加丰富,同时也在意义上更具层次。在技术运用方面,许多艺术家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来提升作品的表现力。例如,数字打印技术与传统手工艺的结合,使得一些作品在保持工艺美感的同时,具备了现代技术的精准与细腻。另一些作品则借助激光切割、3D打印等先进技术,在材料处理和细节呈现上达到了新的高度。

  本次展览作品中,许多艺术家突破了以往综合材料绘画所积累的技术经验,尝试使用灯光、日用品等非绘画性材料来表达对社会、人与自然的关切,不一样的材料技法带来了不一样的审美感受,把不同的材料融入新的审美认同之中,对非传统材料的有效应用不但丰富了艺术表达的媒介素材,更让这些材料成为新的艺术媒介的“传统”。多元的材料组合拓展了当下艺术表达的边界,展现了新时代艺术创作的多样性。如陈焰的《山高水远之二》使用银盐胶片刻画和灯箱背光,使人造的光源成为艺术表达的重要语言,刻画与灯光两种技术手段共同构建的艺术语言也切合了“材料”与“绘画”的主题。把灯管光源作为材料使用的还有黄燕的《深呼吸·2021》,人造光源在艺术中的使用也有一定的历史传统了,此类作品以往多归于装置艺术门类,纳入全国美展综合材料绘画门类中还属于首次,从某种程度上也体现出了综合材料绘画边界的宽泛和包容。

  此外,综合材料绘画还展示了跨界合作的潜力。一些艺术家与工匠、设计师等专业人士合作,将不同领域的知识与技艺融入创作过程,使得作品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了更加多样化的发展。有些作品通过与纺织、金属、纸张等工艺的结合,呈现出独特的肌理效果;一些作品则融入堆砌、雕塑造型元素,形成了二维与三维空间的巧妙互动。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中作品的边框所呈现的细化和收敛之势,与以往全国美展中宽大的作品边框形成鲜明对比,细化、紧贴作品、色调统一成为本次展览作品边框的主流形式。在展览的很多作品中,边框不仅仅是使作品成为视觉焦点的辅助材料,甚至成为绘画表达内容的一部分,这种边框形式的变化也反映了中国艺术品审美发生的本土化转向。

  通过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综合材料绘画作品展,我们能够正常的看到这一艺术形式在当代中国的蓬勃发展及其巨大的潜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型的材料、技术与艺术的观念进行深度融合,为这个时代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视觉图谱。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材料科学的发展,艺术家可以尝试更多新材料和新技术,进一步丰富综合材料绘画的表现手段。例如,智能材料、生物材料等新型材料的应用,将为绘画创作带来新的可能性。艺术也不再是单一学科的孤立实践,而是可以与科学、工程、设计等多个领域进行深入合作。通过跨学科的融合,艺术家可以获得更多的灵感和技术支持,从而创作出更具创新性的作品。未来的综合材料绘画可以更加注重与观众的互动和社会参与。通过公共艺术项目、观众参与等方式,艺术家可以让更多人参与到创作过程中,增强作品的社会性和互动性,从而在艺术品与公众之间建立更为密切的关联。

  综合材料绘画作为一个新兴的绘画门类,在近些年来呈现出一种繁荣与蓬勃的发展的新趋势,表现语言的跨界选择、材料媒介的综合多元以及与时代科技的紧密结合是这个艺术门类发展的优长,但展览中也显现出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从综合材料绘画在我国推广开始,关于这一绘画门类的概念界定就一直处于一种比较模糊的状态,尤其是与装置艺术和观念艺术的界限显示出一种边界叠合的状态,从它的设置来看,显然也不可能走向纯粹的“视觉艺术”或者纯粹的“自由艺术”,定义的模糊性导致个别参展作品在呈现上难以划分其具体的门类归属,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也导致了个别参展作者的“投机性”;个别作品对材料属性的无限放大,在凸显材料美感的同时也会失去“绘画”这一属性的制约,往往使作品呈现为空洞材料的堆砌;展览现场呈现出的“多元的单一”状态,综合材料绘画从创作的个体来看,入展作品均显示了极好的个人状态和多元的材料选择,但从展览的总的来看,具有突破性材料选择的作品仍属少数,塑形堆砌仍然是整体展览作品的主流方式,这种技术的使用似乎也只是区别于更为平面的架上绘画,因此在材料的开放状态下又呈现出一种“单一”面貌。当然,作为一个在国内发展十来年的绘画门类,本次展览中凸显的一些问题也情有可原,它需要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得以完善,相信这样一些问题在日后的发展中会逐一解决。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综合材料绘画作品展以其丰富的材料、独特的创意和多样的技法,为我们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展览不仅展示了当前中国综合材料绘画的整体水平,也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清楚看到更多艺术家在综合材料绘画领域的精彩创作,让这一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更为耀眼的光芒。

返回新闻列表
400-888-7008